达州市达川区乌梅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乌梅本为青梅,成熟后青中带黄,炙后呈乌黑,故称乌梅。乌梅既可药用,又可食用,是《中国药典》收录的110种药食同源目录物质之一。达川区是乌梅原生资源地,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种植历史悠久,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达川乌梅原生资源林里,现存600余年乌梅古树有2株,分别称为“梅帝”“梅后”,100年以上老树有1500余株。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前达川乌梅种植面积只有5600余亩。2012年开始,达川区高度重视乌梅产业发展,以建设“四川省现代林业产业重点县”为契机,将乌梅作为特色经济林纳入全省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任务,乌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至2022年,10年时间,全区新发展乌梅56400亩,其中:2012年新栽450亩,主要分布在景市镇和黄都乡;2013年全区新栽乌梅8340亩,主要涉及百节、景市、陈家、罐子等乡镇;2014年新栽乌梅12741亩,主要涉及百节、景市、平滩、黄庭、桥湾、金檀、虎让等乡镇;2015年新栽5769亩,主要分布在亭子和申家两个乡镇;2017年新栽乌梅4148亩,主要分布在景市、马家和百节三个乡镇;2018年新栽7126亩,主要分布在百节、景市、陈家和渡市等乡镇;2019-2022年新栽乌梅17826亩,主要分布在乌梅现代农业园所涉及的百节、景市、平滩等乡镇。乌梅丰产需要8年的生长周期,目前全区丰产面积达3.29万亩,亩产达1000公斤左右,年产乌梅3.5万吨左右。
(一)产业优势突出。达川区是乌梅的原生资源地,区域内出产的乌梅基原纯正,品种优良,果肉率达85.5%,是GAP标准制标品种,其枸橼酸含量达29.4%,位居全国第一,高出《中国药典》标准近一倍。有全国面积最大的乌梅原生资源林以及川东北最大的乌梅繁育中心。达川乌梅于2010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14年被授予“中国乌梅之乡”;2016年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2018年百节镇蔡家坡村乌梅基地获得四川省森林食品基地认证;2019年享有中国“乌梅名县”;2020年“达梅1号”“达梅2号”获得绿色食品;2021年11月被遴选为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之一,2022年12月被达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全市三大道地药材之一,2023年5月被四川省认定为2022年度全省十大地标道地药材之一。
达川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是依托乌梅产业建设的园区,园区涵盖百节、景市、平滩三个乡镇,也是乌梅种植核心区域,园区面积2.25万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2万亩,仅乌梅山村就有5600余亩。园区围绕乌梅大道进行空间布局,一轴串两核,串起了科技研发核和加工核,一环引四梅,形成了环形产业带,分别打造了梅花、梅谷、梅酒和梅山,一区带一片,通过乌梅园区,带动了整个南部片区乌梅产业发展,形成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和过渡。
全区现有乌梅加工企业和专合社7家,其中精深加工企业3家,初加工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拥有乌梅新型热能源烘干设备30组,开发有乌梅酒、饮料、果脯等产品二十余个,创立的品牌有“冯山林”“巴山妹子”等,年产值2亿元以上。其中,四川丹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云南“洱宝”,为梅子加工业增添了强劲动能。“洱宝”为梅子系列品牌,其中一款“青梅爽”罐装饮料成功在达川落地,产品远销成都、重庆、深圳等地。已经研发出的成果有乌梅牙膏、乌梅沐浴露、乌梅洗发水、乌梅降糖颗粒等。
(二)规划布局科学。按照“园区引领、集中连片、生态循环、产业融合”思路,借势“一区”(即百马产业新区建设)、打造“一带”(乌梅山4A级景区沿线旅游带)、建设“一镇”(乌梅山特色小镇),科学规划乌梅产业功能板块,加快推动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闲地,探索药+套作模式,挖掘森林“四库”潜力,与西南科技大学合作,正在开展乌梅林下套作黄精、淫羊藿、药栀子、青蒿、艾草等药材示范,已林下套种400余亩,亩增加收益1500元以上,生产的用于足疗的艾草包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三)突出项目支撑。1.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和省星级园区项目成功命名,提升了乌梅现代农业园区的知名度。2.建立达川区乌梅园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升级安装物联网设施设备,实时提供水、肥、气等相关物联气候因子,为乌梅生产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并充分利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幅提升了乌梅管理水平。3.加大烘干房建设、乌梅分选清洗筛选中心建设、并配套乌梅清洗机和乌梅筛选机,提高了乌梅产品的加工产能。4.制作鲜果包装箱,组织乌梅深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各项品牌及产品推荐会,大力展示推介乌梅产品的优势特色,扩大了乌梅品牌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品种较多,管理管护难度大。2012年规模发展乌梅时,种植户主要采取购买种子,直播的方式栽植乌梅。因当时种植户购买的乌梅种子品种不同,造成现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内混搭种植有早熟、中熟、晚熟不同收获期的乌梅,导致后期农户管护难度较大。
(二)管理比较粗放,产量和品质不高。乌梅栽植密度较大,亩均栽植株数在110株以上(正常栽植株数为42-55株),管理比较粗放,乌梅果实产量少、品质低。一些果实在未成熟时就已经掉落,导致产量不高。目前该区乌梅平均每亩产量只有1吨左右,正常管理下产量应达到1.5吨-2.5吨。
(三)产品加工滞后,乌梅产业链条短。近年来,通过园区创建,新建了一批烘干房,提高了乌梅初加工率,但是仍难以满足生产需要。还有不少乌梅是以鲜果销售至云南广东等地,一旦外销不畅,就出现果子烂在树上无人采摘的情况。目前,该区乌梅的精深加工企业只有3家,生产产品也只有乌梅酒和青梅饮料等,缺少精深产品,现有的产品也缺乏专业营销团队,局限于常规销售方式,难以做大做强。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乌梅产业发展研究所,明确固定编制和人员,具体负责全区乌梅产业发展。制定《乌梅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晰乌梅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布局、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二)增强种植信心。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防止收购价格大起大落,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保证种植户收入,提高乌梅种植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强化对乌梅市场价格的走势研判和预警,引导种植户、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
(三)提升乌梅质量。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根据食用药用、饲料等不同用途筛选出适合达川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作为达川乌梅发展的主推品种。组建专家队伍,结合达川乌梅实际,制定出高产优质的生产技术标准。
(四)配套基础设施。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乌梅产业倾斜,加大基地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道路、沟渠、烘干房和冷藏室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生产效能。
(五)组建产业联合体。组建由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参与的乌梅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管理,统筹项目争取、建设,协调职能部门、销售市场、生产用工等,改变单打独斗状态,形成产业发展“一盘棋”思想,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六)加强品牌宣传。制作达川乌梅LOGO,在电视、网络、报刊、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民航铁路、城市街区进行广告宣传。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宣传推介达川乌梅,提高达川乌梅的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切实将把达川乌梅“资源和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和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