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引资 > 产业投资 > 正文

达州:“智改数转”是“效率账”也是“经济账”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发布日期:2024-07-05    点击数:

近日,预计年产值近40亿元的中顺洁柔(达州)一期10万吨造纸项目投产,标志着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迈出了建设竹林碳汇产业一体化的“第一步”。

达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智改数转”,推动制造业焕发新活力。在达州,钢铁、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正借“智改数转”契机,不断“焕芯升级”,老工业、老企业焕发勃勃生机,着力重振工业重镇的巴渠雄风。

发力“智改数转”,达州企业既算好“效率账”,也算好“经济账”。


“花甲”老钢厂 变身绿色生态新工厂


达州工业的“老”资格,在于起步早。达钢建于1958年,是川东地区最早的钢铁厂,它历经多次发展转变,已成为达州的“工业符号”。

“老厂能屹立至今,靠的就是不断升级技术和更新设备。”方大集团达州钢铁副总经理,也是达钢老职工的余家东道出了老厂年过“花甲”仍能焕发新生的“诀窍”。

达钢老厂区通过使用提钒炼钢新技术,在今年1至4月实现钒的收得率在2023年基础上提升了6.8个百分点,降低了企业生产工序成本,可更高效能地提钒炼钢。

“老厂炼钢、炼铁要算‘效率账’的。”余家东说。

而距达州城区约40公里,“新达钢”的建设和搬迁项目同样传承着达钢人精打细算的传统。

投资150亿元、占地5500余亩的“新达钢”,设计之初便很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旨在将其打造成研发和生产建筑钢材、钒钛多元复合新材料、优质特种钢、煤焦清洁能源化工产品的综合型现代钢城。

建设这样的钢城,需要将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焦炉、高炉、炼钢和轧钢等生产单元,采用先进的铁水包自动加揭盖技术、煤气净化工艺等。同时,企业的运营决策、生产管控、智能管控全部依托于智能生态系统。

绿色、生态、智能的新工厂也带来了当地产业布局的优化。

达州市经信局党组书记肖启文说,为承接“新达钢”项目,项目周边的钠电池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项目即将落地开建。同时,达州密集落实各项支持政策,引导传统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个以钢铁、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千亿级产业园区即将崛起。


上市公司定下“小目标” 再造一个“新川环”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产业高端化,二靠加快产业智能化。”肖启文介绍,达州正强化传统规上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旨在打造出一批在四川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达州首家上市企业川环科技,是川渝合作(大竹)示范园区制造业集群代表企业之一。今年初,该企业就启动了“智改数转”项目,争取3至5年内完成对所有分厂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对川环科技来说,“智改数转”是一笔“经济账”。

企业常务副总经理王宗武说,尽管川环科技已为福特、比亚迪、大众、宝马等300多家汽车制造及关联企业提供橡胶软管件,发展势头良好,但仍不敢懈怠,每年还会继续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车间或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借助技术或设备改造成果,今年公司产值将突破20亿元。

按计划,川环科技花重金完善WMS仓库管理系统、PMS设备运行系统等软硬件,加快智能化设备研发和运用,实现生产、质量、设备、仓库等管理系统智能化设备全覆盖,以提升产品性能,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而改造成效已初显。目前,该企业四分厂(105)车间的五层复合波纹管、五层复合尼龙管等7条生产线完成升级并投用,全年产值在5亿元以上。在更大范围内,全公司完成设备升级后,预计今年可新增3亿到5亿元订单,5年内产值突破5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新川环”的“小目标”。

阔步前行的不仅是川环科技一家企业。大竹正深入实施推动“制造业崛起三年行动”计划,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领域重抓“智改数转”。预计2024年全年,该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将达306亿元,新开工2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可超过25个。


造纸、纺织企业精算“成本账”


在唐谦和施少钧眼中,“智改数转”是一笔可节省开支的“成本账”。

唐谦是位于渠县李渡工业园区的中顺洁柔(达州)纸业有限公司制造副总经理。他说,该厂现有400名员工,若车间内没有采用智能化机器人等设备,至少需要1200多人才能正常运转工厂。

的确如此。刚投运数周的中顺洁柔(达州)竹浆纸一体化项目折叠车间内,4条采用德国技术的生产线,日产卫生间卷纸20万卷、抽纸30万盒等产品。投料、加工、制作、包装、装车等各环节都仅需少量人参与,部分车间已实现无人介入的“熄灯车间”。

所谓“熄灯车间”,即该项目一期10万吨立体仓库中,2.4万平方米内,5.4万个库位,可同时存储10万吨货物,内部布满各类传感器、红外线、导航仪等先进设备,却没装一盏供照明的灯具。

唐谦告诉记者:“系统将货物信息传输至智能终端,自动升降机械手臂根据导航指引,从库位上取货,再由智能机器人按预设轨道运载出仓,直至装车发货。”全过程无人为介入,靠系统自行计算,自动识别和操作。

“减少人工投入,就能多省钱。”铭圳纺织科技总经理施少钧感慨道。

闽商施少钧的企业专注生产化纤布、高档织物面料,去年产出渠县“第一米布”。然而,在1500余亩工厂内,7条喷胶棉、珍珠棉、太空棉等生产线上,只有50多名工人“照看”同时运转的6000台纺织机和1500台喷水织机。

多用机器、少雇人让企业获得了实惠。今年1至4月,铭圳纺织科技就实现销售收入2800万元。

推进“机器换人”和“数字换脑”行动,是渠县加速智能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和示范智能车间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该县129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智能化改造率达60%,企业用工减少50%以上,成本降低约20%,利税提高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