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主动公开 > 政府工作报告 > 正文

达川区人民政府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0-04-27    点击数:

​在达州市达川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政府区长  向建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多重矛盾叠加、多种困难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区委“12235”总体部署和“一核三副三片九园”战略布局,专注发展定力,持续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区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3.1亿元、同比增长(下同)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8.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677元和17178元、增长9.7%和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亿元、增长12.5%;向上争取资金46.7亿元,居全市前列,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3亿元,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7.9:31.7:50.4。

(一)稳增长调结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工业投资23亿元、增长32.0%,三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新开工工业项目13个、竣工投产6个。投入16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8个。新增规上企业14家。马家产业新城(空港新区,下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两纵六横”道路、企业(便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北部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市第二工业园区暨达钢搬迁征拆顺利推进。达州市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取得突破。达川贡米、花椒、乌梅种植面积分别达27万亩、20万亩、10万亩,达川青花椒被认定为第二批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增“三品一标”[1]农产品6个、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1家。川东北唯一的生猪线上交易平台建成投用。天王牧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2019年第一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跻身全省蔬菜发展示范县。荣获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2019年度全市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一等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149.9亿元和147.7亿元、增长10.8%和8.6%,新增限(规)上服务业企业28家,入选全省服务业“三百工程”[2]企业6家,培育规上物流企业2家、营业额超2亿元物流企业3家。商贸物流园区销售收入175亿元、创税6.3亿元,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

(二)强建设提品质,发展面貌持续改善。三里坪、小河嘴、杨柳垭、翠屏山南片区控详规划编制完成,小河嘴北部片区控详规划优化调整。南滨路一段、南国大道三里坪段、绥定大道二期、金南大道省建十五司段建成通车,九龙湖大道、雷山大道等12条城市道路加快建设,雷音铺大桥、小河嘴大桥等5座城市桥梁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南城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5万人。南滨广场、南坝公园、休闲文化体育公园、三里坪滨水景观带、钢琴博物馆建成开放。巴人文化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加快建设。“四城同创”深入人心,200个绿化美化示范点建设、77条小街小巷整治、曹家梁新达水泵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完成。8个地下管涵隐患点完成治理。161公里县乡道和276公里村道改善工程竣工投用。石峡子水库枢纽工程、高桥水库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完工。新建和整治排灌渠道22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座。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国土、林业、水利建设荣获全市“甘露杯”。万家镇被评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镇,万家镇双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龙会乡花石岩村等5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补短板防风险,发展难题持续破解。2205户6075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8.1万名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效持续巩固,贫困发生率降至0.003%。成功摘掉省级贫困区“帽子”,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8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区。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和扶贫领域项目专项清理,顺利通过市级交叉检查。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有力有效,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79.6%。水污染防治“六大行动”纵深推进,明月江、铜钵河流域农村污水治理全面启动,60个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和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三河一江”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77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力查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得国家污染普查办充分肯定。森林覆盖率达35.4%,百节镇蔡家坡村等4个村被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松材线虫病爆发蔓延势头得到基本遏制。全口径政府债务率全市最低,金融风险防控有力。侦破涉黑涉恶案件30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315”群众工作法[3]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五个常态化”[4]“三本台账”[5]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连续4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

(四)办实事惠民生,发展成果持续巩固。入选全国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石桥镇被命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华银杏谷旅游景区基本建成,乌梅山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建设主体工程完工,成都山玫瑰谷等3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33.7亿元。达川中学三里校区等9所中小学、三里幼儿园等5所幼儿园加快建设。达州东辰学校建成招生。达州中学本科和一本上线人数跃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区域内就诊率达91%。区中医院门诊医技大楼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区人民医院、区妇计中心新建业务用房有序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3个和卫生单位8个。实施市级25件民生实事和区级10件大事,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分别达52.5万人、95万人。省内自主异地就医实现直接结算。城镇新增就业63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社会救助大平台完善升级,发放救助资金2.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5万人次,经验做法入选中央领导审阅、中组部编写的干部培训教材。退役军人社保接续1840人,悬挂光荣牌32150个。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新(改)建公厕6座。改造棚户区1787套、农村危房1482户、农村户厕7213户。

(五)破瓶颈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396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步实施,13个专项改革方案相继出台,6项重大改革试点[6]强力推进。“政务环境整治突破年”成效斐然,54个便民服务中心“一张网”系统调试运行,13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一网一窗一次”通办,取消公共服务事项144项。区级平台公司转型做实。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平稳有序,乡镇数量净减少23个,减幅达42.6%,居全市第一。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1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5个,“6+3”重点产业[7]项目15个,“三类500强”[8]企业投资项目2个,到位资金162.3亿元。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创建省级、市级创业园区(孵化基地)4个,建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实施院地合作项目13项。22个项目在全国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居全市第一。

(六)守初心担使命,发展效能持续提升。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区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见行见效。“基层减负年”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会议、文件减少1/3。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各方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29件、政协委员提案160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95份、法律论证意见报告书16份。“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有力。“民情户户通”活动常态开展,解决群众急难问题2.5万个。高质量配合省委巡视工作和经责审计。审减政府投资项目资金1.51亿元。公开政务信息1.6万余条。办结区长信箱、区长热线1253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支持纪委监委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作用有效发挥,统计、档案、保密、老龄、慈善、对台、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防动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过去一年,全区上下在同心同德中顶压前行,在同力同为中攻坚克难,达川发展行稳致远、欣欣向荣。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统揽全局的结果,是区人大和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解放军驻达川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达川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3年9月,撤县设区,开启以区为治新纪元。区委审时度势、应势而谋,坚定有力地推动达川新生奋起、追赶跨越。追寻七年来的奋斗足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是一曲斗志昂扬的奋斗赞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精彩画卷。令人振奋的是,区域经济强势崛起。GDP逐年攀升,突破200亿元、逼近300亿元大关;社消零总额增速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前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先后突破10亿元、15亿元。令人鼓舞的是,空间格局实现重塑。南城建成区六年净增17平方公里;绥定大道[9]、金南大道等13条城市主干道全线贯通,“六纵五横”城市路网基本构建;休闲文化体育公园等7座城市公园建成投用,城市品质显著提升。令人自豪的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累计发放救助资金7.7亿元,受益群众超100万人次,“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大平台深得民心;新(改、扩)建农村道路上万公里,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累计投入资金27.7亿元,新(改、扩)建城区医疗机构5所、乡镇卫生院39所、村卫生室142所、城区学校11所、农村学校39所,教育医疗条件大幅改善。令人欣喜的是,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315”群众工作法等多项举措,理顺了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破除了利益固化的藩篱,解决了许多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全区干群人心思齐、人心思干蔚然成风。这一份份厚重的“发展答卷”、一串串温情的“民生数字”,背后无不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倾心付出和辛勤汗水、汇聚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

各位代表!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达川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后劲乏力。投资拉动能力较弱,产业类投资增长势头放缓,在建重大项目较少,后续储备重点项目匮乏。二是城市发展困难重重。中心城区向东、向北延伸被山水阻隔,向西、向南发展被达州高新区阻断,三里坪、小河嘴片区被达渝高速、达万铁路分割,连片整体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三是产业结构亟需优化。产业层次初级化、低端化特征明显,传统产业、资源型产业占比高,规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加之达川区工业园区无正规“户口”,招商引资受限,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四是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城镇建设、征地拆迁、涉法涉诉、企业改制等领域问题突出,随着区级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改革和维稳形势更加复杂。对此,我们要始终以民之所盼为施政所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形与势相生,危与机并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1月起实施新的市区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等体制,加之即将成立的省级新区、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系列大事、要事、急事,对达川区而言,既是严峻挑战,也是重大机遇。从短期来看,达川发展会有一个“阵痛期”。一是新成立的省级新区,将调整达川部分行政区域,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拓展和园区建设等,削弱达川综合实力。二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预计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5%,地区生产总值负增长0.5%、规上工业增加值负增长6.8%,完成全年目标异常艰巨。三是税收实行属地征收、市区分成,因达川辖区市级骨干企业较少,短期内“上划”收入大于“分享”收入,税收将大幅下降。四是土地出让收益实行市区分成,因道路、公园等城市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区本级投入,达川区开发成本相对较高,部分地块成本收益倒挂,政府性基金收入将大幅波动。五是规划编制和土地出让相关审批权限上划,企业和群众在办事程序上,将面临新的变化。从长远来看,达川发展将会迎来重大“机遇期”。一是借助新成立的省级新区,有利于高质量谋篇布局达川新的发展总体规划、园区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利于共享新区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省市资源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二是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有利于分享万州航运港口和重庆汽车、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建设,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合作。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正在倒逼许多产业规划、供应链、市场格局、商业模式等发生改变,催化了“宅经济”、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智慧医疗等新行业和新业态,为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四是国家为应对疫情已采取逆周期调节政策,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区更多项目挤进省上规划的“盘子”,有利于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五是税收实行属地征收,将倒逼我们主动招引更多项目落户达川,主动推进达钢等市属重点项目落地达川,从而形成更加成熟的产业体系、更加稳定的税源。六是市委提出“南拓、北联、西跨、东进”城市发展战略,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有利于争取市级将更多城市建设项目投向达川,从而加快城市建设。七是市级对规划编制的统筹,能在更高层面发挥专业团队优势,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建设品质。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唯有顺应形势、主动求变,做大总量、做大规模,才能真正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二、锁定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总体目标,筑牢“勇当排头兵”的核心支撑

勇当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是区委紧扣省委市委决策、顺应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部署。自区二届四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先后在全区乡村振兴、投资促进和文旅发展大会上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在主题教育、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期间,围绕最为关键的“经济总量”和“城市能级”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分析、系统论证。经过通盘考虑、充分酝酿、科学研判,结合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冲刺4000亿、建设双300,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奋斗目标,区委提出:到2025年,经济总量要冲刺700亿元、城市规模要达到“双80”,成为达州成功创建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核心承载体;到2035年,城市规模要达到“双100”,全面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增长极和川东北经济强区。这一总体目标,是区委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坚定行动,是向全区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达川抢抓改革机遇、实现追赶跨越的关键一招。全区上下务必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猛打硬攻、奋勇前行,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一,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这是使命所在、发展所需。我们必须站位全局、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城市能级的使命感紧迫感。这是政治任务,必须勇于担当不推脱。市委四届八次全会要求,主城“三区”GDP占全市比重到2025年提高到4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到2025年达到200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达到300平方公里以上。对标市委决策部署,坚定“700亿、双100”目标,我们一定要自我加压、跳起摸高,强化主城担当、勇担发展重任。这是时代使命,必须坚决完成不退缩。按照省委市委对各县市区的发展功能定位,达川区属于重点开发类区县,产业经济、城市开发应占较大比重。2019年,达川区GDP排名全省57个重点开发类区县第20位左右。同时,全区城镇化率不到50%,经济发展和城市拓展都还有较大空间,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书写新时代答卷。这是形势所需,必须全程奋起不停歇。今年1月,中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时,万州、达州、开州三地正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这是川渝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为抢得先机,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人口吸附等领域,川渝各县市区摩拳擦掌、蓄势待发,竞争异常激烈。为此,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必须站高谋远、居安思危,才能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拔得头筹、赢得主动。

第二,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我们底气十足、信心百倍。底气缘于推动发展的深厚基础。撤县设区以来,达川区GDP年均增长8.0%,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九大产业园区”[10]加快建设,产业平台实现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翻了一番,“七桥八路九公园”[11]加速推进,为“冲刺700亿、建设双100”奠定了坚实基础。信心来自追赶进位的空间态势。达川区人口多、面积大,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一机场、三高铁、五高速、三快速”[12]交通格局正加速形成,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空铁经济带和市第二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加快了产城融合步伐。达川区已成为全市超常突破、加快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力量源自务实担当的达川人民。回顾“撤县设区”之初,面对骨干企业划转、基层基础薄弱等发展困境,我们从“零”开始兴建马家产业新城,实行“政府补助、群众参与、社会共建”模式大兴村社道路建设,共同趟出了一条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路,展现了达川人民智慧果敢、坚韧奋进、永争一流的精神特质。如今,“冲刺700亿、建设双100”就是我们承梦前行、追求卓越的新奋斗目标。

第三,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必须扭住关键、勇毅笃行。当前,我们要聚焦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总体目标,实施“四大行动”,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构建大枢纽、培优大环境,推动达川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重大突破。一要实施“经济能级提升行动”,加力建设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按照2025年经济冲刺“700亿”,倒测增幅、倒排项目、倒压责任、倒逼发展,重点聚焦“1+3”工业集群[13]和“四大现代服务业”[14],主动承接沿海、沿江、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二要实施“城市能级提升行动”,加力建设城市发展核心引领区。紧扣全市“城市建设双300”目标,优化提升全区“一核三副”城市布局。推进杨柳片区“腾笼换鸟”,加快三里坪、翠屏山、小河嘴、河市、杨柳新区建设,推动明月江街道和亭子生态宜居新城连片发展,优化形成“一山两翼、拥江发展”[15]的“双60”中心城市核心组团。启动达川行政中心搬迁,加快百节、赵家片区城市开发,推动形成“双20”百节城市副中心。借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突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形成石桥、麻柳两个“双10”城市副中心。到2035年,“一核三副”城市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三要实施“交通能级提升行动”,加力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核心承载地。主动融入“一机场、三高铁、五高速”建设,加快形成“空铁相济、陆水联运,干支相连、东出北上”的交通枢纽体系。大力推进“三快速”建设,提能升级辖区“两国道”“四省道”[16],健全县、乡、村、社道“毛细血管”,巩固“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建设成效。四要实施“服务能级提升行动”,加力建设川东北最佳投资洼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健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机制,推动人才大聚集。优化市场、政务、社会和法治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土地经营体制,强化财税引导激励,有效降低水电气成本,打造公平、高效、透明的投资环境。

未来六年,我们要全力抓好十大重点工作:一是推进“建筑建材”500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农产品加工”三个100亿级产业集群,构建“1+3”工业集聚发展体系。二是建设杨柳200亿级、三里坪100亿级两个高品质“商圈”和达州南国现代物流港、秦巴物流园区,壮大达川金融集聚区,打造“一核三带”[17]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以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为主导的四大现代服务业体系。三是推动绕城高速东段和达石、达开、达渠三条快速通道建设,达渝高速、达万铁路外迁及G210达川段双向八车道拓建,完善中心城区和百节、石桥、麻柳三个副中心交通“骨架”。四是建成三里坪、翠屏山、小河嘴和河市新区,积极推进杨柳新区、亭子生态宜居新城建设,中心城区核心组团建成面积力争达到50平方公里。五是推进行政中心搬迁,做大百节城市副中心,力争达到10平方公里。六是推动石桥、麻柳城市副中心建设,建成面积力争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七是提升城市品质,建成三里坪巴文化高地。八是提高教育、医养服务水平,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支持达川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九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争创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十是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确保行政审批事项“最多跑一次”实现全覆盖,水、电、气等要素保障优于周边地区。

三、2020年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市区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后,达川区顺应新体制、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一年,做好各方面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区委“12235”总体部署和“一核三副三片九园”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经济、城市、交通、服务“四大能级提升行动”,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担当作为、锐意进取、善谋实干,为全区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开好局起好步,勇当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0%,力争9.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力争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力争9.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力争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力争12.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0%、9.5%,力争9.2%、9.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

今年全区全力推进的十大重点民生项目:一是开工并全面建成临江公园和南山路。二是开工建设南滨路三段和翠云大道。三是全面建成雷音铺大桥。四是完成巴人文化历史博物馆、文化馆主体工程建设。五是开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等3所城区学校;加快三里幼儿园、三里小学扩建及附属幼儿园建设,确保8月底建成投用。六是完成三里坪农贸市场、万家农贸市场、南贸市场、南坝农贸市场对标升级改造项目。七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力争到年底,达川区中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建成投用,达川区人民医院新建业务大楼、达川区妇计中心业务用房主体完工。八是优先升级改造大滩至安仁、铁山南至木头等21条被撤并乡镇农村公路。九是实施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570套。十是改造危桥3座,新(改)建公厕27座、农村户厕5000户。

四、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建议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分行业、分类别分解落实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的系列应对措施,坚决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紧紧扭住恢复性、反弹式、释放型的“窗口期”,持续推进“七个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我们将重点抓好七方面:

(一)提质提效促转型,高质量推进产业强区

大力发展“1+3”工业集群。深入推进“6+3”重点产业突破发展,引进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5家以上,确保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增速达100%;推进市第二工业园区暨达钢搬迁,确保智能装备产业年产值突破6亿元,增速达20%;加快达州市新型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支持中陶建材等企业发展壮大,新增建筑资质企业13家,培育一级总承包企业1家,完成建筑业产值161亿元;做好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升级改造煤矿11家;新增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1家。加快马家产业新城“两纵六横”等基础设施和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新增入驻企业10家,确保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设立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资金3000万元,完成工业投入26亿元,新开工2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竣工投产5个。实施“五十百千”[18]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规上企业15家以上。

释放三产消费潜力。开展“服务业突破发展年”活动,出台《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20-2024)》,优化物流功能布局,开工达州南国现代物流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冷链物流、快递电商等项目尽早落地,新培育规上物流企业4家、营业额超亿元企业1家,确保现代物流产业产值达35亿元以上。建成秦巴物流园区“一纵三横”道路,打造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总部基地。按照“引进、盘活和管理”的思路,抓好企业培育,确保商贸物流园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抓好特色农产品销售、批发市场等电商化改造,引进京东、顺丰等标杆企业,提高“买达川、卖全国”占比。积极发展夜间经济等消费业态,开工建设升华广场特色商业街、巴文化主题商业街,全力打造杨柳200亿级商圈、三里坪新区100亿级商圈。用好国家提振消费“二十条措施”,稳定汽车、百货等传统消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增加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家政养老等消费供给,培育一批线上零售、在线教育、居家办公等服务平台企业,全力释放被疫情抑制和冻结的消费。积极参加全省市场拓展“三大活动”[19],大力开展建材家居、汽车展销会等促销活动,市场化引进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和文化赛事,满足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出台撂荒地复耕办法,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3万吨以上。实施农业“5+5”工程[20],确保达川贡米、花椒、乌梅、安仁柚分别稳定在27万亩、20万亩、10万亩、5万亩以上。打造“安仁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争创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扩大“达川”农字号品牌影响力。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实现产值16亿元以上。发展“农业+互联网”“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促进一产“接二连三”。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区),开展“宜居乡村?美丽达川十大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三大革命”,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抓好8个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落实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二十条措施,确保年出栏生猪75万头以上。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实现农村地区宽带全覆盖。支持农网改造升级,提高农村输配电质量。

(二)精美精细拓空间,高质量推进城镇兴区

优化城镇规划。完成三里坪、小河嘴、杨柳垭和翠屏山片区控规审视、规划成果备案审批,编制《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东部片区(麻柳)、南部片区(空港)、西部片区(石桥)城市副中心全域规划》《亭子片区发展规划》。配合市上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城市湿地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

做大城镇格局。围绕城市建“双100”目标,启动建设亭子片区道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城区九龙湖大道、雷山大道、南滨路三段、达州中学上山路、千丘大桥、小河嘴大桥,开工建设翠云大道、南山路,建成投用三里坪大桥、雷音铺大桥、南国大道II号桥,推进雷音铺隧道、产业大道等城市组团连接道路,确保建成区面积达34平方公里。支持河市、麻柳、石桥等乡镇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建成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

提升城市功能。开展“四城同创攻坚年”活动,加快“五类八小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老旧小区8个,升级改造农贸市场11个,新建停车位2000个,新(改)建便民公厕6座。建成汉兴公园、临江公园、南府公园和鹰嘴岩公园。分步实施城区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地下管涵防洪排涝及加固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地下管涵隐患点治理。精细化管理城市,强化三级联动巡查,规范设置便民惠民临时摊(区)点,健全“街路巷长”管理制,打造整洁有序、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

(三)聚焦聚力攻项目,高质量推进基础固区

扩大有效投资。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抓住国家投资方向和省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对冲疫情影响、紧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创建等机遇,在产业发展、“新基建”[21]、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储备项目120个、纳入省市重点项目30个以上。推进“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57个、竣工8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以上。充分激活民间投资,力争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以上。加大向上争取,确保资金争取突破60亿元、新增债券10亿元以上。立足“两大定位”,对标先进地区,编制“十四五”及各领域专项规划。

构建交通网络。以建设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的交通体系为目标,主动配合达州新机场、营达高速、镇广高速、绕城高速西段、达开快速、成达万和西达渝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营达高速东段、达州高铁南站至亭子道路前期工作。以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为载体,加快达石快速前期工作,竣工通车省道202线、305线达川段,开工建设省道204线达川段。建成金垭至申家等18条县乡公路、永进至香隆等16条资源路、万家至大树等5条旅游路,启动草兴、双庙等5个场镇过境路[22]建设。基本建成虎让和洛车渡改桥,开工建设渡市和木头道迁渡改桥。

大兴农田水利。完成铜钵河-映山湖连通主体工程和石峡子水库渠系建设。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座。储备固家河等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3个。开工建设斑竹沟水库。加快三清庙、红旗水库和石峡子水厂、空港新区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麻柳、景市、管村场镇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双挂钩”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0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

(四)共建共享为方向,高质量推进文旅靓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紧扣全市“建设区域教育中心”目标,实施“三名工程”[23],推进达州中学创巴蜀名校,支持东辰、铭仁园等学校扩招提质,培塑达川教育品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攻坚计划,建成达川中学三里校区等5所学校,加快小河嘴幼儿园、嘎云幼儿园建设,完成航空小学等5所城区学校主体工程,解决“入学难”“入园难”“大班额”问题。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严格管理培训机构。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紧扣全市“建设区域医养中心”目标,深化“健康达川”战略,实施大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工程和县级医院“服务主责”提升工程,培塑达川医养品牌。加快区人民医院石桥、麻柳、大树分院前期工作。提升区级和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确保区域内就诊率达91%以上。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紧扣全市“建设区域文旅中心”目标,突出“四大文化名片”[24],打造“一核三带”旅游发展格局。开展“红色旅游提升年”活动,加快石桥古镇AAAA级旅游景区一期建设,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加快真佛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步伐,力争中华银杏谷、乌梅山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开发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旅游商品,力争旅游总收入达40亿元。建成巴人文化历史博物馆、文化馆主体工程。实施“广播330教育浸润工程”。开展免费电影放映、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抓好重大题材文艺创作,推出更多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基层文化惠民实效。做好民俗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

(五)群策群力化风险,高质量推进法治安区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以党建为引领,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为动力,构建新时代达川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把握“六个坚持”[25]的基本原则,确保到2021年,城乡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扭住关键环节,完善“315”群众工作法等治理经验,推行村级民事代办和社区“全岗通”服务机制,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实施基层治理人才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把基层组织活动、公共运行服务和人才培训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健全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相结合的基层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紧盯社会最关注、群众最关心的领域,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经验,力争全国乡村治理试点部署在达川,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深化平安达川建设。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五个常态化”“三本台账”工作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依法化解信访矛盾纠纷,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改造“明厨亮灶”300家,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2条。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落实“一年两次征兵两次退役”改革。完成“七五”普法。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打好防范风险攻坚战。狠抓财政收支管理,压减一般性支出13%以上。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力争出让土地1000亩,实现收益40亿元。清理盘活国有经营性资产,实现资产收益1000万元。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金有序化解政府债务。做大做强区属国有企业,探索“借用建管还”机制,破解重大项目筹资难、渠道窄等难题。保持打击非法集资高压态势,持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判受疫情影响领域的风险,做好各类应对预案。落实“房住不炒”定位,出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政策措施。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六)先行先试抓创新,高质量推进改革开放

攻坚重点改革。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深化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等9个专项领域改革,抓好“最多跑一次”、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财政因素分配法等重大事项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障碍。落实市区管理体制改革部署,完善财政、规划和自然资源等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运行情况分析监测,共享“强市活区”发展成效。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稳步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深化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

扩大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与沿海沿江经济区交流合作,加快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建立健全与万州、开州、梁平常态互访、部门互联、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等规划同图、发展同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开展“开放发展突破年”活动,围绕“1+3”工业集群和现代物流、文旅产业等补链强链,借助各类招商平台“招大引强”,实现签约资金20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180亿元以上,其中,20亿元以上非制造业项目4个、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个、“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

增强创新能力。支持高新企业发展,推动2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新增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以上。培育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1个以上。开展院地合作,实施合作项目2个。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确保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

(七)倾情倾力增福祉,高质量改善人民生活

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15+1”个扶贫专项,逐村逐户对账销号,完成年度减贫任务。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坚持“三不变、三不减、三强化”[26],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做好133户边缘户和557户监测户的帮扶,确保所有群众同步小康不掉队。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挂牌督战和决战决胜百日攻坚行动,精准发力、查漏补齐脱贫短板,强力整改各级评估检查发现反馈问题,以高质量脱贫成果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打好污染防治战役。开展“城乡环境改善年”活动,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赢蓝天保卫战,聚焦挥发性有机物、PM2.5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扬尘和工业污染治理,力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85.4%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河(湖)长制,开工建设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项目20个,建成投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38个,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推进净土保卫战,启动农村垃圾池(房)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强土壤污染地块管控与治理修复。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达川行动,完成营造林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巴河、州河等天然水域实施全面禁捕,有效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抓好铁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入达“第一印象”。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继续实施“民生改善实效年”活动,强力推进十大重点民生项目,确保民生支出占比71%以上。持续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力开展就业扶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以上。完善社会救助大平台,适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加快达川老年养护中心、万家敬老院建设,新建农村儿童留守之家3个。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落实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五有”[27]要求,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统筹推进档案、统计、慈善、保密、老龄、对台、地方志、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

五、全面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不忘初心讲政治。把对党忠诚作为干事创业灵魂,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号令,服从党中央指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区委领导,落实区委决策,执行“四责五讲”[28],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宗旨意识,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

不折不扣讲法治。坚持以法治推动善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确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抓好重大行政决策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政府行为于法有据。加强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定合法性审查,防范重大行政决策法律风险。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加强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提高区长信箱和区长热线服务水平。

不负重托讲实干。冲刺“700亿”、建设“双100”,我们要敢想敢干,拿出破旧立新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魄力、推陈出新的高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破题,促进各项工作创一流、多项工作争第一。我们要真抓实干,以具体工作为抓手,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用决战的状态实干、奔跑的姿态前行,做到一般工作不过夜、重大工作不出周,推动“规划图”变“施工图”“时间表”变“计程表”“任务单”变“成绩单”。我们要干成干好,聚焦目标不动摇,抓住大事不松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调集精干力量、集聚优势资源,一年干成几件大事,几年重塑一个格局,奋力开创达川发展新境界。

不踩红线讲廉洁。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正风肃纪高压态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一严到底,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聚焦关键领域,加强风险防控,杜绝权力寻租,实现公共权力规范运行、公共资金安全使用、公共资产有效监管、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公共工程廉洁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整治群众身边“微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奋斗者的姿态,以不懈怠的精神,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干字当头、快字为先,为经济冲刺“700亿”、城市建设“双100”,勇当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2]“三百工程”:从2016至2020年,全省建立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100个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100个服务业重点品牌。

[3]“315”群众工作法:“3”就是建立三项制度,即实名举报制度、查实奖励制度、诬告查处制度;“1”就是坚持一项原则,即一切信访问题都要在法律政策框架下研究解决;“5”就是五个到位,即问题解决到位、困难帮扶到位、依法处置到位、重点稳控到位、严格问责到位。

[4]“五个常态化”:思想重视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责任落实常态化、应急演练常态化、逗硬奖惩常态化。

[5]“三本台账”:安全生产工作纪实台账、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追责问责台账。

[6]6项重大改革试点:分级诊疗制度改革试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百镇建设试点、健全民办教育信息公开制度改革试点、退居二线公职人员回村任职创新示范。

[7]“6+3”重点产业: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建筑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

[8]“三类500强”企业:指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企500强三类企业。

[9]绥定大道:原一号南北干道,起点位于七河路,经泰宁路、华蜀南路、华蜀北路,止于达川区职高。

[10]“九大产业园区”:市第二工业园区、马家产业新城(空港新区),达川商贸物流园区、秦巴物流园区,百节马家乌梅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万家银杏麻柳生猪现代产业园、九岭罐子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三里坪巴文化产业园区、小河嘴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产业园区。

[11]“七桥八路九公园”:“七桥”,指三里坪大桥、南国大道跨铁路大桥、小河嘴大桥、仰天湾大桥、雷音铺大桥、千丘大桥、E线大桥;“八路”,指绥定大道二期、翠云大道北段、翠云大道南段、南滨路三段、九龙湖大道、南山路、达州中学上山路、达川大道三段拓宽改造工程;“九公园”,指南坝公园、三里坪滨水公园、巴文化公园、休闲文化体育公园、雷音铺公园、杨柳公园、临江公园、汉兴公园、海洋公园。

[12]“一机场、三高铁、五高速、三快速”:“一机场”,指达州新机场;“三高铁”,指成达万高铁、西达渝高铁、达州经广元至兰州高铁;“五高速”,指绕城高速东段、绕城高速西段、镇广高速、营达高速、城口经宣汉至重庆高速;“三快速”,指达石快速、达开快速、达渠快速。

[13]“1+3”工业集群:“建筑建材”500亿级、“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农产品加工”三个100亿级产业集群。

[14]“四大现代服务业”: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文化旅游业。

[15]“一山两翼、拥江发展”:“一山两翼”,指雷音铺山西侧的三里坪、翠屏、小河嘴、杨柳、河市新区,东侧的明月江街道和亭子生态宜居新城;“江”,指州河、明月江。

[16]“两国道”“四省道”:“两国道”,指G210、G542线;“四省道”,指S202、S203、S204、S305线。

[17]“一核三带”:“一核”,指三里坪巴文化城市旅游区;“三带”,指东部孝善文化旅游带、南部观光康养旅游带和西部红色文化旅游带。

[18]“五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到2020年,达州市打造百亿企业5个,十亿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0个,制造业亿元示范企业100个,具有创新能力的千万元中小企业1000个。

[19]“三大活动”: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

[20]“5+5”工程: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生猪、乌梅五大主导产业,达川乌梅、安仁柚、米城贡米、达川双椒、达州脆李五大优质品牌。

[21]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22]“5个场镇过境路”:景市、双庙、草兴、万家、石梯。

[23]“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

[24]“四大文化名片”:巴文化、红色文化、孝善文化、民俗文化。

[25]“六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26]“三不变、三不减、三强化”:“三不变”,指帮扶力量不变、帮扶政策不变、帮扶要求不变;“三不减”,指增收劲头不减、保障力度不减、帮扶措施不减;“三强化”,指强化分类帮扶理念、强化均衡发展观念、强化群众主体意识。

[27]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五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

[28]“四责五讲”:“四责”,指分工负责、一岗双责、负责到底、问责追究领导责任制度;“五讲”,指汇报讲全面,请示讲程序,协调讲艺术,执行讲效率,落实讲效果工作方法。

分享到: